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建校初期,图书馆的建立面临着极其艰苦的条件,直到1987年以来,仅有一个利用教室改装的馆舍,面积2600平方米,设置11个库室,阅览座位144个,房间设置不具备图书馆的条件。1987年12月迁入新馆舍,新馆舍屹立在校园南侧,面积12000平方米。设置8个书库,13个阅览室。还有教授研究室、新技术服务室、视听室、缩微资料阅览室、学术报告厅和复印室等图书馆必备的场所。

学校始终把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列入整体发展规划中,用于文献购置的经费逐年增加。1983年经费投资是11万元,1990年增加到26万元。1991年,图书馆文献购置经费为35万元,2000年文献购置经费增长到100万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2.4%。

为了适应馆藏建设发展的需要,学校科学合理的安排采购工作,馆藏内容不断丰富,藏书数量不断增加,馆藏结构呈现出立体化、多元化的特点。学校图书馆的藏书由1983年的42万多册,逐步增加到1990年的60万册,2000年已有78万册,此外,还收藏光盘116种共498片,收藏音像资料3766件,收藏缩微资料2394件,已初步形成了多种载体的馆藏格局。

图书馆在实现计算机管理之前,馆藏目录在图书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编目工作是分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充分揭示馆藏,方便读者和工作人员检索,在原有的分类目录、书名目录、责任者目录的基础上,1993年,图书馆又设立了视听资料读者目录。

实现分编工作标准化是图书馆一直关注的问题。1995年,图书馆开始建立中文图书标准化数据库,为提供网上交换与检索服务、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1996年6月,图书馆的分编工作告别了手工操作,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管理系统使用北京息洋电子研究所研制的GLIS编目系统,分编人员严格按照Marc格式录入标准化数据。从此,图书馆的分编工作向着标准化与自动化的紧密结合上迈进了一大步。

2005年6月,大庆新校区的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大小房间共214间,内设3000个阅览座席、18个借阅室,1个电子阅览室。2005年12月26日,大庆市政府与大庆石油学院签定了“大庆市政府与大庆石油学院图书馆整合协议”。按照协议,整合后的图书馆以大庆石油学院管理为主,承担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双重职能。原市图书馆的图书、设备及由市政府出资购置的国有资产由整合后的图书馆统一管理使用,市政府每年投入购书经费80万元,运行费用100万元。原大庆市图书馆的35名职工的人事关系、工资关系仍保留在市政府,人员由合并后的图书馆统一调配、管理、考核。2006年9月,学校对两馆的资源和人员进行了全面的整合,整合后的新图书馆在职员工115人,下设12个部门,即办公室、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期刊部、信息部、技术部、教研部、辅导部、服务部、综合部、少儿部。



学校非常重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每年投入一定比例的图书经费用于书刊采购,使图书馆的藏书总量不断增加,保障了学校教学、科研的文献需求。

在文献资源建设上,图书馆为充分满足学校各学科的发展,不断调整馆藏结构,重点收集较为齐全的石油专业文献资源。对新开设的学科专业,及时补充所需的各类文献资源。现初步形成了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馆藏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相互补充的比较完整的文献体系。

(内容来自:《威尼斯wns8885556校史》)

上一条:《威尼斯wns8885556学报》及《高等教育研究》建设

下一条: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

关闭